讀書劄記 @ Colorless echo -the days never back-

贏家全拿:史上最划算的交易,以慈善奪取世界的假面菁英

我不得不說 Anand Giridharadas 這本 Winners Take All: The Elite Charade of Changing the World 滿對我的胃口,大概因為其「富人不公不義」的主張,搭建在我既有的憤世嫉俗認知鷹架上Not Born Yesterday 鷹架理論的延伸應用,這說服了我Not Born Yesterday 人輕易接受可完善原有信念的證據。基本上太有錢(普通人二三十倍財產以上)就算不是刻意掠奪,也表示體制有缺陷;所以才會造成同樣是人,同樣奔波勞碌,卻有的(小老百姓)成為社畜,有的(公司高管)見路上百元美鈔都懶得撿……年收低於10萬美元會不知怎麼過,甚至有的(尋租者)躺著晒太陽、財富源源不絕滾進自己口袋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第七章 地理分裂:勃興的大都會,破產的地方城市。利用了制度缺陷賺錢的人,有的變大富翁,壞的就變黑道小混混背後金主,甚至自己就是黑白通吃。除了炒房炒樓炒股投資客,還有靠老鼠會吸金詐騙賭博、暴力討債賺錢的。假如沒有體制缺陷、無法賺經濟租或玩弄人性,又嚴格執法,或許許多人就乖乖做好本份了。
2021/11/23

前言 故障的國家機器

當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使貧富差距越發嚴重,明顯出了問題12–14The Great Divide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第一章 新的焦慮。中低階層抗議聲浪漸起,這已遠超仇富的範疇,屬人類正常心理The Inner Level 第一章 為何社會讓我們如此焦慮,還有的根本入不敷出、債務滿身。賺得太多、拿得太凶的富人們察覺情勢不妙,本著開明利己想法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第五章 講倫理的家庭,也努力的想改善世界(實質為防微杜漸、堵不如疏)14–15,好比說 Warren Buffett 贊同富人稅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貧富懸殊猛於經濟遲滯。然而有錢人、權勢者提出的方案往往基於他們原有信念,例如以 LibertarianismJustice §03-1 FREE TO CHOOSE 享有自由 創建最小化政府干涉utopia——Próspera;這些嘗試就算不說是鱷魚的眼淚、想辦法拖延破局(讓大家以為問題正在解決、實際上讓自己的優勢維持得更久)18–19,卻很少會真正讓自己受傷疼痛,甭提要產生完全公正的制度16–17。本書正記載了一些菁英嘗試解決問題,卻不想動到自己既得利益的事蹟21
我想,要改善制度,先決條件必須盡可能增加透明度、公平競爭,並使所有人習慣參與公共政策討論(受影響者皆積極參與基於公正程序的討論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以公正程序進行對話),集思廣益找出以每個人(尤其是受影響者)的角度看來重要的毛病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參與者的組成,在認知上務必有足夠的多元性。,思考最有效益的解決方案。當然,人們還得願意遵循共識,即使會傷害自己的利益、得犧牲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民主仰賴參與討論且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
2021/11/23

第一章 這個世界是如何改變的?

二次大戰後,上一輩覺青曾覺得推翻沉痾體制以改革社會正常不過29

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顯露頭角,認為政府運作過於顢頇、不夠靈活,必須依靠富人捐款、NGO公共部門、市場機制等方式解決問題41。右派的 Ronald ReaganMargaret Thatcher 縮減政府權力The Inner Level 第九章 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除了右派,新自由主義還結合以對市場友善的方法來改變世界、關懷弱勢的左派,如 Bill Clinton30–31, 302
今日許多大企業都設置特殊課程,讓菁英學生體驗市場機制、磨練技能,或者提供號稱造福社會的職缺43–44。想一想,可以進入世界有名的公司吔!這招牌鍍金鍍得多光亮!大企業宣揚私人部門才是解決問題的改革者、塑造世界樣貌的先驅40–41。畢竟造福人類何須像戰爭革命一樣打打殺殺人命傷亡?靠市場就行了。利他與利己經常不能兩全,行善和賺錢很少魚與熊掌兼得,但在科技業看似有大量這種機會59, 86–87。發明科技產物、寫個應用程式也能讓生活幸福便利39。如今惠澤最多人的是尖端科技創業家、新興資本家、大企業家們,是他們的事業、慈善捐款,以及富豪們注資的創新研究37–38。為世人謀福利,應該靠著自由市場與自願的行動,絕口不提透過公共生活、法律與體制改革45。資本主義下的勝利者,也應是社會改造的監督者、主導者,並且依市場機制(行之有年、廣受檢驗的遊戲規則)須給予足夠誘因,不該違逆其需求而行45。這套道理難以挑戰、罕受質疑49,形成新世紀權威。
但這些企業的計畫,其目標多在邊改革邊賺錢38, 44,以達所謂雙贏第二章 雙贏。賺不了錢的方案缺乏市場機制下的誘因,恐怕會削減其興致。甚至進一步引申,企業改變世界時有權獲利66。參與者的實際工作內容也大多是普通經商業務,例如企業顧問、如何降低成本、擬一套進入市場的策略等。年輕人的熱情與精力消耗在企業瑣事上43–44,這些技能無法幫助弱勢、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療方45。投身於改革的年輕人往往大學就參加這些企業贊助的計畫,或者加入這些企業團隊,耳濡目染吸收了其市場導向的價值觀。再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既然資源來自企業與有錢人,欠人恩情產生利益糾葛,自然不好批評、說人壞話思想領袖的兩難。新一代政治菁英們,傾向在自由市場與資本主義架構下解決難關,不再專注於改革政府與體制。我倒想,或許在現在這個金錢橫流的時代,普通人為了生計焦頭爛額,大部分沒時間也沒精力尋根究柢;也只剩大企業與頂尖富人有實力、有餘力出錢改造世界?

現在這時代,以商業的思考模式來處理事務——包括公共事務——已成理所當然之事,連國家決策都越來越仰仗企業顧問與金融家46第五章 縱火犯是最好的救火員。但越來越多錢流入金融業、大企業,不但使他們話語權、影響力大增,足以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要如何處置,並使老闆們對勞工越苛刻、薪資凍漲,也使更多錢不再流通、投資利用47。市場的世界重損得,不重人的情感、責任與平等,也不追究罪責48–49。資本家就算稱不上為所欲為,權力也大幅擴張。中下層民眾明明憤憤不平,聲音卻被操弄埋沒Prius or Pickup? 5 響尾蛇與老鷹
2021/11/24

第二章 雙贏

以商業方案來做慈善,相較於 NPO 有個優勢:其資金來源自給自足,不必仰賴捐款59–60。可惜這並非萬全之道。當資本家行善的同時,過於在乎一邊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則這些方案往往只能在既有體制上增磚添瓦。所謂開明利己、雙贏,雖然常聲稱是為了你也為了我、為人類全體,但其實質一不小心就變了調。本來重點在行善,最後卻往往還是為了自己61

在非洲,禿鷲基金常以低價購買壞帳,然後控告政府應以納稅人的錢全額償付53。他們已從債務國捲走十億美元。若這些錢拿來供社會支出,能幫助更多人;但此見解是市場世界贏家解決社會問題時所忽視、不願採用的法子54, 56
就算社會改革者想營造更好的世界,贏家總稱必得尊重所有人(重點在既得利益者);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共同富裕,鬥爭只是破壞和內耗,頌揚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別過問贏家怎麼賺錢73, 160–161(不可質疑行之有年且成效卓著的自由市場與資本主義,無論贏家的行為道德與否。)、掠奪受法律及體制保障的贏家、危害現存可行且讓經濟繁榮的制度68–69。贏家鼓勵「正向思考」、積極往前看、採取建設性思維而非傷害導致共輸53,「創新」什麼方法來吸引他人參與注資。例如造出一個包含造福人群要素的商業產品,以贏家感到舒服的形式呈現71(不該採用「社會正義」之類輸贏思維、仇富、零和賽局字眼,可改用「公平」72。),吸引既有贏家投入,讓他們一邊賺錢、一邊滿足「我在做好事」的虛榮感、消除在其他方面剝削窮人的罪惡感56現代的贏家專注於如何拔高劣勢者,而非平衡利益;即便稍微犧牲一下、讓體制更健全點(長久永續且公正些),就能達成他們想破頭都達不到的成果。令人想起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貧富差距問題非其所在乎,這些人總是罔顧——或者該說因為體制的弊病,於是根本不覺得——自己正透過受公權力保障的市場手段,剝削窮國、中下層民眾54–55, 70
贏家僅接受不會侵害自己賺錢門道的方案,沒壞就別修,因此改進只可建立在既有體制上37。顯而易見,像共產主義式推翻舊政權的革命思想,可謂罪惡淵藪。一旦損及能使贏家賺錢的機制、得罪可能使絆子的資本家們,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就算不遭受圍剿,贏家也會千方百計阻攔。這正如同美國自認資本主義龍頭,地位不容挑戰;美中冷戰恐怕主要肇因於美國不願中國崛起威脅自己,自由民主、人權更多的只是藉口,最關鍵的還是國家利益、經濟與國際地位因素Not Born Yesterday 第九章 政治宣傳與廣告媒體——中共大內宣與劍橋分析真有成效嗎?。既有霸權壓制可能危及自己地位的新興勢力,中國很樂意將這種情勢稱作修昔底德陷阱。美國早早出手,但其理由或許不大公正,誇大了美國的危機;美元為全球準備貨幣本就易生貿易逆差Triffin dilemma。此外所謂中國崛起很大一部分看的是經濟實力,有種說法是中國的 GDP 華而不實,美國的貿易赤字也沒那麼嚴重;因為許多關鍵技術掌握於科技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手上。產品固然在中國製造,帳算在中國出口上,賺錢的大頭卻是美國企業罗辑思维 NO.189 第374期丨第三次全球化
這種理念反映在 Stephen Covey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其第4習慣即 Think win–win。像「科技進步使當代窮人過得比千年前國王還好」的說法,興許是這些人最大的慰藉。新創很有用,但科技不是萬靈丹111。尤其當解方必須削減既得利益者好處,甚至問題根源出在這些贏家身上時,贏家可難以解決源於自身的不平等問題。贏家沒考慮到的是,此雙贏可能是某方經常拿大頭、另一方只能喝點殘羹剩飯70。就算普及科技產物,讓窮國人手一手機,也無以平緩貧富差距99–100。久而久之差距彌大,終致劣勢者無法忍受此間不平等,甚而因生活過不下去而寧可魚死網破80血酬定律。事實上 1973至2014年美國勞工生產力提升 72%,但同時期勞工薪資中位數僅增加 9%;經濟成長的果實幾乎都被菁英收走了58。光提高生產力、研發創新,爆肝過勞的結果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相信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自私的追求財富,就能自動增進社會整體利益、讓大家都變得幸福,這假設由來已久,流傳於幾世紀前歐洲新興商業都市62invisible handtrickle-down economics 皆基於此信念62–63。雖然我們很清楚「人們喜歡」不代表必然能帶來幸福與進步。譬如說人們喜歡消耗能源、資源,卻破壞環境。人們寧可多娛樂少工作。吸毒犯想要天天都有藥物可爽快。青少年沒幾個想讀枯燥的教科書,而是想要有打不完的遊戲。但這些喜歡若不知節制,最終大多加速事態朝向非預期結果。贏家只追求自己喜歡的,也會招致同樣下場。
雙贏思維可說是其變種,只是不再強調自私自利會主動產生外溢效應、達成社會公益這樣的副作用,反而鼓勵以改善社會、熱心公益為主,順帶賺錢63–64。舊理論僅暗示別過度監管、插手阻礙資本家賺錢。雙贏理論則進一步認為慈善資本主義階層的「超級行動者」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是天生的問題解決者。想改善社會,他們比政府更有效,應該由他們主導64–65。這些贏家不像民選政治人物受選舉任期限制,不若上市公司執行長受制於股東壓迫、必須每季獲利,也不同於多數 NGO 必須費時費力籌措資金;他們有能力、有意願嘗試非主流觀點,或政府及其他人無法做到、不敢實行的方案65–66。政府在這些人眼中倒不是個阻礙,而是鋪好繁榮基礎的工具人:學校教育可產出高品質人力、基礎科學研究、基礎設施、民眾醫療保健、社會服務、維繫穩定的體制,都是政府最重要的功能67。每個人盡好本份,和諧運作,就不需要工會、法規、監管之類的機制,來避免人們相互壓迫68。社群成員間的關係就像 The Belly and the Members,大家同在一條船上,休戚與共利害交關;我們不該妒忌、對抗伙伴們(無論是否為領導、權貴),否則只會讓大家都不好過,就像造反的手腳自行其是,使肚子——以及整個人——活不下去68–69。既然大家都透過市場獲取應得的報酬,想改善待遇該透過自己努力,而非輸不起就怒掀棋盤69

可惜這種才德觀認為自由市場機制下,劣勢大多是自找的,並不在意是否有人受不平等待遇;也不在乎問題的根源,畢竟改造制度可能動到贏家的利益。才德制甚至引發贏家的傲慢心態,認為自己賺錢就是做對事情,輸家就該聽贏家的The Tyranny of Merit 向上流動說的影響。人皆有私心,交由贏家來出意見,就不會讓贏家吃虧,即使他們已經拿太多了。然則不改善制度、監察贏家以使世界公平,而盡想辦法慈善施捨、拖延劣勢者的痛苦,或只讓中低層變得成功、富裕一點點,最後往往治標不治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75。在這些人眼中,企業是國家的原動力,這個理念經過充分驗證且勝過社會主義,政策不該逆天而行160。自由市場如此靈活,大家都有一展長才的機會,不懷疑體制可能存在問題,自然也不考慮社會是否存有系統性問題,好比說社會運作機制與演算法的偏差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反而把這些不理想狀態歸咎於劣勢者自己的因素,指責他們不夠努力(自甘墮落、不負責)、缺乏道德、技不如人(包括創造力低落)、沒抓住機運(怯懦不夠勇敢、入了夕陽產業、選錯邊之類)、天資不足。
科技如同一把刀,能用在好的地方,也能令人痛苦111。贏家希望藉由市場機制來讓世界運行得更靈活、更有效率,認為像政府監管、工會等等都是妨礙競爭的機制93, 104。可不是每個人(應該說大多數人)興趣符合市場需求,並非每個人都像贏家那麼幸運:看到並抓住機會、有興趣的剛好是市場需要的,因此能大放異彩、大賺其財。贏家們沒思考到市場失靈在今日仍算是種系統性偏誤馬太效應會使他們一直占有更大的優勢。講明白點,在他們已經賺大錢的前提下,沒幾個人認為有這體制缺陷。他們今天能笑開懷,主要因為他們已經是贏家,不必和輸家、新手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假如他們回歸從頭、又要打一開始競爭、甚至換個成長環境,可不一定依舊那麼順利,屆時他們才會認為這社會的確出問題了。贏家持續性的占據上風,卻拒絕承認他們恐怕拿太多的零和賽局想法。結果輸家的處境無人關切,只能默默枯槁於角落71
當前美國基礎設施破舊,學貸沉重,許多中低層民眾生活面臨困境;過去30年政府和許多公司將風險轉嫁至勞工身上,股東越來越短視近利、急於兌現所有可得獲利、不顧此舉危害利害關係人79–80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企業光顧著賺錢所造成的弊端。一般民眾生活難過,找不到穩定收入的工作80Jacob Hacker: The Great Risk Shift。雖然仍有許多創業家嘗試緩解這些人的痛苦,例如 Even 為收入不穩的人保險,讓他們賺多時提撥至帳戶,賺少時回補(諷刺的是這服務還收費,實質上是讓這些苦命人更拮据。)74–75;然而讓我們仔細想想:假如我們從根基改善勞動環境,或者實現大規模再分配,那麼這類型服務根本是多此一舉82

2021/12/1

第三章 戴著令人不安貝雷帽的反叛王

創業家與投資他們的金融家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是推動時代進步的改革者、真相追究者84–85。這些贏家蓄積大量財富86、擴張影響力88,秉持盡可能以自由市場解決所有問題的思維,無視這些商業方案(在體制有缺陷下)所帶來的不平等87
有創新者預言未來,促使期望的事態發生89。創投資本家 Shervin Pishevar 稱再過幾十年,新科技即將大幅延長人類壽命88;這番言論自然會吸引其他新創家,將眼光投注於延緩老化、延長壽命的研究,間接提高預言成真的機會。可說這話的當下,越富有越長壽,最有錢 1% 男人比最窮的多活 15年104。即令最後研究成功,最後出得起錢的人恐怕也是這批富裕新貴,不會是掙扎求生的月光族
有的創新者甚至營造環境,設置條件以引導、限制未來符合預期;或許還自忖沒做什麼,只是迎合不可違抗的時代潮流、被動採取必要的應對。無論時代趨勢是否必然如此演變、是否為眾人所願,這些人並沒有「自己的行為改變了未來」、或加速局勢的覺悟。例如 Facebook 調整演算法,使影片能獲得更高的廣告收入;Mark Zuckerberg 卻稱他猜想未來大多數人將生活在影片的世界;把因自己而改變的形勢說成是預測89。大局到底會如何演變,們說了算

贏家本身即為權貴,多數反而拒絕承認手握特權、已攫取太多利益91, 93–94, 87, 110。他們企求打破妨礙自己發展的既有體制、謀取獨占92。他們覺得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對抗不知進取的腐敗封建勢力、抵禦當權者違逆時代潮流的攻擊90–91,為普羅大眾出聲94。贏家自認打擊既得利益者,卻不去想他們所作所為造成了不想要的後果,他們侵蝕的對象許多正是被剝削而不滿、跳出來抗爭的弱勢者93。舉例來說,投資 Uber 的 Pishevar 不喜歡監管與工會,稱舊勢力的計程車司機好似獨占利益團體,辯不過就以暴力抗爭92–93。卻沒想過這也可能是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人民除了激烈抗爭已無其他手段。Uber 自命為許多自僱者提供了一條出路,不願面對現實:許多司機的生計依賴 Uber,沒能力應對、違抗 Uber 改變政策,並在惡劣的勞動環境下生存96–97;更有許多人不是自願成為自僱者。Uber 聲稱不能束縛司機,卻以電子監控、決定司機與乘客配對而影響著司機。司機可能因 Uber 解約而生活大受打擊。而 Uber 也不考慮司機生涯,以「大家都是大人了」、「要做自僱者就要有相應的覺悟」,忽視司機自負外部成本,以及退休後該如何營生的難題;畢竟要把這幾項算進去,獲利可能大減WTF 第3章 思考下一代網路商業模式
既然這些大企業覺得自己與其他小公司、以至個人商賈地位相同,相較於當權者是弱勢一方94,對自身影響力之大渾然不覺;想當然耳他們不可能生出慈悲心與道德責任93, 94–95。即便其策略或行動加劇社會不公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也認為事態非自己導致,罪不在己96

現今許多科技公司發展成網路平臺,將遠遠超出過去企業範圍與規模的資訊(資源)集結在一起,匯聚於極少數門戶100–101。網路把全世界變成每個人的市場,卻也突出少數人(意見領袖網紅)與少數觀點的重要性、讓他們的話語權變得特別巨大,並把藉網路獲得的利益收束到少數實體手上。平臺成了絕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基本技能、是社交必備,不論誰都得參加,使得這些平臺越發龐大。這加劇了新公司的入行障礙101–102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競爭與人欲的兩難World Without Mind 前言The Great Divide 站在全球化錯誤的一邊。有的科技巨擘可說已是網路基礎建設商,大家都在其建造的元宇宙中活動,難脫其股掌之上102。不願被平臺監控的凡人無處可逃110,而巨獸們還在想辦法鞏固自身地位,同時將其產業領域描繪得平等且充滿機會,好似新入創意家隨時可突破重圍、達陣成功101

這些新創改革家厭惡受政府拘束,甚至幻想出海打造無政府牽制的世界107。但假如他們與既有世界的民眾隔離,其商業世界可能崩解。光採用「可選擇加入此國度」的方法107,假若來的每個都目空一切,那這 utopia 可建不成。因此勢必得與既有政治體制通商,並接納一些人以為下屬,形同另一個國家。可各國若將之視為他國,恐怕就沒那麼容易吸取利益了。而在其無管制的新世界內,往往是力量強、權勢大的最終弱肉強食占上風108;強者或幸運者支配他人,將會成為理所當然、甚至為他人著想的道德行為108,因為不聽話不屈服的下場更慘。如此一個由他們做大頭、他們說了算的世界,改革者們可說已變身另一個他們曾想打倒的掌權者。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大政府思想為新自由主義者詬病。不過 HobbesLeviathan 的原意是,既然人類社會總是會演化出權威、實行某種規範,那麼所有人共有、且凌駕地方惡霸的公權力,總比充滿詐欺、靠拳頭說話的榨取式統治Why Nations Fail 廣納型政治制度更好108–109。相形之下,想要打破這些規範的創業家,反倒像要讓社會倒退回藩鎮割據的時代,小老百姓無法抵抗地方強權欺辱109
比起政府大小,我想更重要的是廣泛執行不因人而異的規範Sapiens 將探索的邊界從權威擴張到物理限制。一個必須服從贏家規則的世界當然不好109

平臺合作主義合作社精神帶進網路平臺,避免少數巨型企業獨占,使經濟不平等惡化111–112。改進社會不該附帶「順便賺錢」這樣的條件112。既然今天平臺技術很簡單,有需要的群眾應可自行建立,無需依賴少數財閥112。人們可以走出大企業建構的平臺,改用自己擁有一份政治權力的會場,防止公眾利益為少數人所掌控113、權力過度集中On Tyranny 推薦序2 提供給民主社會抵抗暴政的指南 許家豪。畢竟就算不動用權力,光擺在那邊也足以讓權貴天生占有優勢。
此外冰冷的企業平臺,還可能掩蓋「每個服務背後都有活生生的人勞心勞力」的事實114,使人覺得這些服務就像自動販賣機般,弱化使用者對提供服務勞動者的同理心,失去該有的尊重與關懷。
2021/12/5

第四章 批評家和思想領袖

有的思想領袖主張,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滅世界上所有壞人壞事。像是貧窮、氣候變遷問題都太大太複雜,不可能有簡單快速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應該更務實點,以政治上更包容的方法來調適、與之共存,不急於一時、強求一次到位120–121。這些人建議採用綏靖政策,而非根本性解除困境。討論共同問題時,不專注在解決肇因,只要受害人抱持著希望、隨波逐流,也不想涉入政治層面、冒犯市場成功者。

Daniel W. DreznerThe Ideas Industry: How Pessimists, Partisans, and Plutocrats are Transforming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書中提到,現在的美國思想家有兩種:批評家勇於批判體制,思想領袖意見領袖)則在既有體制上改善。前者漸漸式微;後者受贏家青睞(因為其學說不會動到既得利益者),成為主流思想家123。獲得私人贊助的思想家能見度更高,更常上 TED、出現在大眾眼界,思想家很難拒絕這些可宣揚理念又賺錢的機會124–125,無論是否有利益衝突
民眾因為日益加劇的經濟不平等,希望改革而尋求思想家;而政治極化使人們相互仇視,接觸的言論越來越狹隘極端124Political Animals 喜歡一切如自己所料,如何讓我們脫離實事求是Prius or Pickup? 個人價值觀決定政治傾向。批評家難以打動那些熱切擁護自己信念的固執民眾,缺乏舞臺;批判、評論不利於富有贊助者的思想家無法獲得收入,越來越難生存125
二三十年來,靠公共支援過活的思想家已被個人支援思想家取代。新一代思想領袖不做建設性批評,甚至只提出未受廣泛驗證與探究的高遠理念,反正有市場有支援有需求151。說話中聽,又幫忙富人新貴美化形象,型塑贏家善良公正,且一直努力救助不幸的人138;這讓思想領袖與富裕菁英保持良好關係125–126。擁有聲望、高能見度與知名度,成就 Pensée unique,令進入政府、躋身政策顧問的,大多肯定既有體制126。批評家的聲音被埋沒。

思想領袖的策略

民眾,尤其贊助者喜歡行動簡單的建設性方案。這可以讓自己感覺努力過了,做了事、情況好轉,負了責任,充滿使命感152。厭棄光指出情況很糟,想解決卻非常棘手、傷筋動骨,以至不曉得有何方法解決的批評家134。思想領袖能提供簡單答案,好似問題已解決,一切回到正軌,世界充滿希望133。受訓要將眼光放遠的社會工作者,較不會變成受恭維的思想領袖,因為他們常批判體制問題、揭發既得利益者不應當的行為130
思想領袖會聚焦在小地方,把問題描繪成個人的麻煩,避免說成是集體處境、歸因於系統性問題130。於是乎專注於個別受害者自力解決問題,或藉由贏家的慈善、用點方法讓他們活下去,不去處理加害者129,如此可大義凜然地說採用了建設性、富有同理心的方法,並且遏制了仇富心態之類憤怒和侵略性言行130

這種思維模式得出的解方儘管有效,但多治標不治本,以至於有的無關痛癢。比如 Brené Brown 指出,有許多人感覺受傷害,原因之一是自我防衛機制事與願違,本想保護自己反倒傷害了自己The Inner Level 開心見誠:脆弱的力量與適得其反的自我防衛機制。可若僅將人們的焦慮不安說成是對自己的價值缺乏自信,不去深究背後的肇因,就會忽略貧富差距、貧窮導致的顛沛流離、工作與收入不穩定、居所不定、不安全感、心理問題、政治極化、政府失能等等,才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131, 133The Inner LevelThe Price of Inequality
過去消弭種族歧視運動、女性主義,教我們要放寬眼界,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審視體制缺陷。一個人被歧視不是他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病了。但現代思想領袖卻要我們關注失業者、月光族的脆弱132–133。有問題都是你自己的問題,經濟可是十年來最好;卻忽略了經濟成長的果實落到了少數人手中,一般人未能雨露均霑166–167The Great Divide 不公平是一種選擇

相較於光明磊落的思想領袖,批評家的眼光放在問題核心、針鋒相對不死不休,是煽動社會的不穩定因素163,仇富、天真的 utopia、共產主義。批評家並不是被輿論、贏家惡意汙名化,只不過人人喜歡當贏家、領略成功的經驗163–164;演講或會議籌備人、The New York Times 之類媒體不會讓批評家上臺,否則自己也會流失客群與地位163。而缺乏舞臺的思想家永遠是輸家163
沒有聲音指出關鍵,百姓對加害者毫無所覺,便不會突顯權貴的罪行;真正的問題深埋在好似積極解決的行動下,積弊無以根除,可說是種拖延戰術。依靠思想領袖的方案,布衣黔首只能相濡以沫,毋求相忘於江湖;隨俗浮沉、甘於現狀,卻還正向積極的感恩「好歹自己還活著」、欣賞自己的脆弱132–133,多麼卑微!

思想領袖的兩難

今日思想領袖能靠著接演講邀約來賺取優渥資金138。當然,前提是主題符合主辦方(贊助者)的偏好:企業相邀演講、研討會,總會附加期待、希望具可用性141。就算 TED 也會指導演講者修改內容159
思想家總覺得自己思想自由,不會為是誰邀請就被輕易收買、摧志屈道136–137。何況人家也沒打這主意。確實,個別的演講邀約,不致影響思想家的研究方向、學說內容、想法理念136。但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人家付錢的是大爺,又不是受虐狂,總不好當面劈頭就罵。再說只要內容對味,邀約將紛至沓來。久而久之,這成為思想家以之養家活口的經常性收入。拿了企業家、富人的錢,令思想家可以不必取悅編輯、以至讀者,感覺可以自立。更重要的,不必顧慮學界甚至真相138。有那麼多成功實踐的擁護者,我說的一定是有助社會的先知之言!當一個人收入、知名度以至聲望,大幅依賴於富有的贊助者,斷了邀請會影響生計;人窮志短,那就有誘因使人屈意奉承、迎合出資者的意向了137, 153

依賴生意賺錢的成功人士,非常抗拒將問題癥結歸咎於組織或結構,使自己好似罪犯的看法。他們認為資本市場沒甚麼問題,自己不是加害者,也沒啥結構性歧視143;問題不在自己,只不過那些劣勢者需要幫助與改變。假如窮人像自己那麼努力,也能飛黃騰達224。對市場贏家的批評很難獲得共鳴142,更不可能拿到贊助。畢竟自己這樣做成功了,怎麼會是錯的?一定是你搞錯了!就算不惡言相向,也別期待我會拿出錢來。拒絕問題出在制度的可能性,最大原因顯而易見是他們維持現狀過得很好。富人有本錢不去接觸中低層民眾日常面對的悲哀,自己感覺不到痛苦,何須改變?自己的業務蒸蒸日上,自然也覺得世界欣欣向榮,沒什麼毛病。缺乏對中下層和底層民眾艱困生活的切身理解,沒有貧富之間生活差距的對比,其間的隔閡使贏家認為批判的聲音很刺耳What Money Can't Buy 商業化視角深入每個角落,好像憤世嫉俗、成天只會怨天尤人卻一事無成的人生失敗組201, 298。手握特權的菁英只顧與同階層聊天,甚至用圍牆將自己與平民百姓的生活隔開來,使公眾活動轉為私人活動:戲劇上演前花大錢請導演直接到家裡解說作品;認為公共空間低級、危險或不想暴露,在家中建舞廳、劇院、私人學校、公園、遊樂園,出門搭私人飛機;以及不讓被拯救者參與的私人拯救世界計畫254–255商業手段的 SOP 與其弊病。贏家也希望世界變好,但改革動刀動到他們頭上,反倒會讓他們跳腳。

為了維持地位、繼續擴大理念影響力,思想家必須軟化說話方式,委婉表現意見。把不平等的想法去加害者化,轉成討論弱勢與貧窮161;難聽的話藏在心中不能說出口162。思想領袖得忍辱負重,用聽眾聽得進去的方法描述,改成「這樣做能獲利」,可激勵員工、改善組織143。講大白話,誠實地說這是體制問題、你們就算不是故意但做錯了,只會造成氣氛僵硬卡在那143。反正太過尖銳的批評連接受都困難,更不可能成功;不如轉換改革的方式,如此較可能散播觀點、實現理想162
赤裸裸的真相不受歡迎,菁英所力拱的是那些對贏家溫柔友善的論點。這令人洩氣。更糟的是,受成功者青睞的見解才有能見度,流傳在外的不消說都是這類型言論,也只有散布這些話能聲名大噪。思想家就算原先雄心壯志,最終卻懷疑根本沒人會認真地大刀闊斧改革;社會難以改變、劣勢者永無翻身之日,只好指引受害者自力更生144–145
諷刺的是,相較於默默無名躲在象牙塔內研究枯燥理論、孤獨寂寞的與體制對抗(沒人贊助批評家、提高能見度);將焦點轉向受害者,給予快速生效的解方,更能觸及受害者、收穫其感謝與簇擁。思想家可藉此實實在在體會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幫助了人,更容易出名146–147。思想家也是人,人性總期望光鮮亮麗、受人歡迎、提升自信心。這又加劇了思想領袖與批評者間的反差,變身前者有巨大優勢,不必孤軍奮戰、埋頭苦幹卻不知自己所作所為是否值得。

這種個人化的傾向無可厚非。畢竟個人遭遇比群體統計數據容易打動人心,可辨識受害者效應是人的天性154–155。且每個人對發生在自己、周遭親友身上的事特別敏感Not Born Yesterday 與傳播人群切身關聯的傳言可信度較高。光講體制如何如何,多數贏家都無動於衷157。若舉出其身邊的例子,他們的眼睛就閃閃發亮了。看到聽眾興致勃勃,身為思想家當然也比較容易來勁,感覺說的話有價值且起到作用156
然則思想家也必須注意,特殊案例不能泛化為所有成員。心疼自己家女兒,希望別遭逢性別歧視,不代表對所有女性都能懷有同樣的慈悲心155–156。好比說對鄰居大嬸、刁鑽的女上司會有不同情懷155。論及某些傷害,大叔們會說,不,我女兒不一樣,我女兒不會遇到這種事156
Amy Cuddy 認為思想領袖可利用同化效應來對抗這種對比效應,讓人們對其他人也產生對於個別受害者相同的感觸157。但現實中贏家對任何威脅到自己權勢的說法都很敏感,思想領袖很難頂住壓力、觸犯贏家認為運行順暢的體制:思想家不缺你一個,你桀驁不馴還有一牛車人可代替你上位。

揚湯止沸有利贏家,長期則是共輸

思想領袖或許感覺得償所願,散布了自己寶貴的想法。但就社會的角度來說,唯有受到菁英篩選過、符合贏家偏好的理念才能浮上檯面。帶給民眾希望、但不挑戰體制的想法,即便證據薄弱或有爭議,只要有用、結果導向、有利可圖,就能獲得支持152。像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的論點就被廣泛引申,用來為維持當前社會秩序提供理由,正當化賺錢的合理性、要人們別忿忿不平質疑資本家:你的不滿與過去相較實在微不足道,事實上世界正越變越好165
於是乎連思想界本身都商業化,成了個產業153–154。思想被包裝成產品,順應贏家思維的才能勝出大賣。這一切作用的實際效果,是贏家藉由思想領袖之手,編織贏家造福世界的故事167,以之改造社會風氣。思想領袖尊崇大舉投入慈善事業的贏家,認為社會問題解決中、採用市場機制很有效158。認同給基金會老闆更高的薪酬、讓更有能力的人來服務窮人,而非再分配159。某方面說來思想領袖也是被利用的棋子,雖然下棋的人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布局195–196,不過就是受限於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第五章 縱火犯是最好的救火員、依循本性讓事情朝向有利於己的方向。

焦點轉向個人方案、偏離加害者,對贏家與思想領袖、人民是共輸160。中底層民眾不用說,以為處境好轉,實際上依舊無力翻身。思想領袖為了迎合贏家喜好,理念多少變了質137, 153。就連贏家也只是將衝突壓制住,事態繼續發酵;越來越多人認清,雖然 GDP 不斷高升,真正摘取經濟果實的只有頂端哪一撮人166–167。當民怨爆發的那天,反撲會更嚴重。這其實不符合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所提到的,富人的開明利己

2021/12/12

第五章 縱火犯是最好的救火員

由商業界人士來負責慈善事業、改善世界,他們常以所擅長的市場思維來解釋、處理問題。甚至有些人忙完從中低層吸金、或者不環保的工作,再來忙慈善事業、維護環境的社會改革184,利益衝突與思想干擾自不待言。

商業手段的 SOP 與其弊病

企業界人士(包括商業顧問)解決問題的典型 SOP,是把大問題拆解成環環相扣、且具完備性(覆蓋問題所有層面)的小問題,避免打高空、局勢複雜而不曉得該如何下手179–180
雖然這程序頗有效率,然而有些事牽扯到人的感情(人的期望、欲求)、傳統文化185。用功利主義來思考事情197,和不考慮人性的共產主義一樣不近人情,可能招致失敗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第一章 新的焦慮
除了不通情理,有的事情牽一髮而動全身,現場的人較清楚其關聯性、真正在意的是甚麼195,悶頭紙上談兵不如拉入所有利害關係人、諮詢實務經驗者來得清楚196–197, 289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以公正程序進行對話。例如去中介化以節省商品成本,常遺漏掉中間商是弱勢族群的情況,失去這份工作、完全沒有配套措施,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計175。由毫無經驗的顧問依泛用規則制定解決方案,往往料想不到有這種意外。
有的情勢複雜到無法區分成足夠獨立的小問題,硬拆會將相關聯的事物都拆解開181。光是一頭栽進小問題,大局觀變得模糊,無法發現從宏觀角度才得窺視的線索181。自認不必深入理解就能解決問題,是種傲慢185。而視野狹隘,令執行者不曉得自己為何要這麼做(不知其來龍去脈)、有何效益,只知服從命令就對了;就算出現足令整個方案崩盤的錯誤,也不知回報檢討。

此外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向)、該如何拆解,不只有唯一標準答案。有時很多手段都能改善事態,但主事者不見得選擇最有效、最符合受害者需求的那種。
由贏家來規劃,自然會挑那些與贏家利益相容、不侵害其既有美好生活的手段184。通常還短視近利、眼中只有目標而不考慮外部性,畢竟這正是企業賺錢的方式187。比方說解決貧富差距、百姓生活顛沛流離的好方法,或許是改革制度,但許多雙贏、聚焦在受害者自救的方案也可飲鴆止渴第二章 雙贏思想領袖的策略。其效果差強人意,不足為奇。
我想有成效的利他主義 大概也不太會碰觸改革體質的議題。

另一方面,當初正是商業化加劇了貧富差距195。在缺陷釐清與改善前,又要用商業化手法來改善貧富差距,難保缺陷不會繼續作用。透過市場模式的眼鏡來看事情,以商業模式解決問題,就會不自覺的忽視非商業化方案,因為這些因素一開始就不在考量內196

企業金融化的弊病

半世紀前,成功的公司不談股東價值,而是將眼光放遠,追求長久經營193。企業在乎信譽、與在地社區的關係、員工生計等。為了員工向心力、願意為公司拍拚,即使在淡季也願意支付員工穩定薪資194。經營者不會每天看股票市場下決定193–194,股東與股市只是眾多思慮之一。

1970至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興起,企業普遍金融化後,企業市值極受股價影響,成了經營公司的最大考量。企業淪為大股東的僕人,唯一目標只剩下幫股東賺錢,其他都不在眼中193企業金融化WTF 第11章 我們都是那99%。為了股東獲利了結,可以犧牲公司長期大好未來193。不全心全意護著股東利益,搞不好會被投資人控告316
企業以提高生產力為由,自以為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的把員工工具化,可說不把人當人看192。許多公司逐漸採用動態排程,公司有需要時才要你上班、給你工錢192。配合兼職人力,公司大幅縮減人事成本,只要找人力派遣公司就不必煩惱員工整體生涯問題,包括勞工保險、退休金、福利等WTF 第3章 思考下一代網路商業模式
鑒於當前制度(規定)不完善,企業很容易選擇自己賺大錢,但勞工缺乏保障的雇傭模式。而企業亦多毫不猶豫、不手軟的採用最有利於大股東與高階主管,但不管員工、外部性與對社會社區影響的方式;畢竟沒有人會責備、懲罰他們,甚至連揭露他們這麼做的都寥寥無幾。像能用臨時性人員就用(盡可能減少福利周全的正職員工)、「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加班無薪制」的社畜生活,甚至已成行業標準、多數企業賴以為生的運作常態(不這麼做就賺不到大錢)。公司賺大錢卻不回饋為自己打天下的下屬,怎麼省人事費就怎麼來,低薪、資遣在所不辭192
由於勞工作息必須服從公司安排,很難好好利用零碎時間,勞工薪資其實並沒合理的包含配合公司隨傳隨到所付出的成本。當此類約聘僱成為職場普遍現象,職工生活缺乏保障,工作時間不穩定、薪資不固定,無能力規劃未來(不曉得下個月的班次排程、收入足不足夠付錢),生活無憧憬沒希望。
贏家不希望大眾把社會問題和自己賺錢視為你死我活的輸贏對弈第二章 雙贏,同時間他們卻把員工和自己的利益看作是零和賽局,壓榨員工以滿足公司(重點在自己)獲利。下屬與老闆互不信任、員工無心工作,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隨著經濟全球化,既然企業可以挑選負擔責任最少的地方,過度逐利的企業不太投資公共財、關懷回饋社區、承擔社會責任,好比說訓練人才、繳交足額稅款189–190
為了創造利潤,企業不但壓榨員工、McDonaldization、罔顧外部性,以致掩飾產品對公眾健康的危害(酒商、菸商249糖商飲料商、藥商如 Purdue Pharma226–234),還灑大錢遊說、利用政府優惠稅率以大幅降低實際稅率、讓地方政府爭相為自己鋪好發展道路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振興地方城市的方法、鑽法律漏洞、把公司移到海外 tax haven。反正沒人指責,更沒有規範要求。各國政府向來把經濟發展與民生綁在一起,為了民生就能放棄地球環境。直到最近碳稅也才跌跌撞撞的上路。

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弊病

過去數十年,企業變得只顧有效率的賺錢。金融化配上習以為常的商業流程,不斷傷害著社會。當社會問題越發嚴重,許多人生活一團亂、痛苦不堪、失去希望,贏家著手整治社會,順道維持自己的有利地位及優渥的生活。他們採用的當然還是那一套商業思維194
商業化解方將一切商品化(連員工都被物化)、考量供給需求,不論道德與責任,缺乏平等精神,排擠相異價值與觀點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解決家庭倫理問題。這和公眾對社會的期待差距甚大。以商業方法處理公共議題,易生弊害189。糟糕的是商業化視角如今已深入社會各角落Homo Deus 第6章 與「現代」的契約What Money Can't Buy 3. 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What Money Can't Buy 商業化視角深入每個角落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被公眾認作是解決公共問題的良策,套用在慈善、基礎教育、社會科學、醫療照護、藝術、出版業等181–182, 222
所以我們會看到工業化國家發展碳稅這種供需機制,以之為減緩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主力,任由商人逐利、說民眾有權活得舒適,而不是要求人類過簡單環保的生活。只要你有能力(付錢),就有權利恣意徜徉於高碳浪費的好日子;這是富國與窮國在氣候變遷上爭執的主因:窮國人可沒富國人那麼有門道賺錢、買先進商品。可是富國人會願意少浪費些嗎?他們只會答應付錢給窮國,好似這樣就盡到責任,聲稱這能提升窮國人的生活品質、使他們迴避被滅種的命運。最後這些人終究還是要淪落環境難民

這些商業化方案當然不包括改革體制。在自由市場的架構(制度)下,想要挑戰其他資本家,只能以經濟、金融手段。然而欲拿到挑戰的入門票,本身就需要先具備足夠的財富、技術實力,才能撬動市場。白手起家的神話只適用於新興產業,其他人和你同在一個起跑線上。當金融巨鱷、科技巨獸越多,市場已殺成一片紅海,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童話越不可能成真。於是既得利益者往往持續坐大下去,越發不可違抗,馬太效應發威。
努力、以及為社會帶來的好處皆應有相應的回報(參考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社會體制改革rent-seeking 則不該有收益。當今社會苦勞的估值過低,經濟租的量則大到隨隨便便都能抵得上巨量勞工的程度。這危殆的局面如同顆不定時炸彈。

本章最後引用 Sean Hinton 的話,說一些宗教或精神思想(如心靈導師 Jiddu Krishnamurti?)或許能造成些改變197–198。但我想心懷慈悲心、關懷弱勢者的宗教精神,只能察覺、反省商業化思維有錯,無法歸結出改造體制的實際方法。
2021/12/18

第六章 慷慨與正義

今日美國輿論大多對富人投身慈善事業交口稱譽。就算坐擁巨大財富,只要設立一個慈善基金會,就能掩蓋住太過有錢的事實、贏得眾人讚賞。好似頂著慈善的光環,就能讓人忘記他們財產來源不公正、剝削工人的事實。在一個多世紀前可不是這樣的。

組織性慈善曾惡名昭彰

Peter Dobkin Hall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hilanthropy, Voluntary Association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1600-2000. 研究過美國慈善傳統。英屬殖民地時期,捐獻大部分贈給公部門,如政府或 Harvard 等,這些實體都支持以立法部門撥款來救濟201–202。17世紀末、18世紀初,殖民地貿易加大貧富差距,開始鼓勵私人接手救濟工作。18至19世紀,以慈善為目的的團體增加數倍,成員相互扶持202–203。當有成員生病死亡時,社團會幫助成員與其家庭。工匠的社團也保護工人不受剝削、獲得公平待遇。我想這有點社會保障、互助會與工會的性質。
19世紀末起,相對歐洲貴族與富人的 Belle Époque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美國頂層收入,美國正經歷著鍍金時代,貧富差距也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發展而拉大203。許多人認為有錢人攫取財富的手段不公平,民怨高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資本家的錢來自於人民,沒辦法脫離民眾賺大錢,卻也可能因民眾不滿而覆滅。出於安撫公眾憤怒情緒、避免自取滅亡的(開明利己)動機,一些大亨如 Andrew CarnegieJohn D. Rockefeller 開始回饋社會,急著把錢捐出去做慈善203–204;營造良好形象,深怕慢了就會遭致不測206。就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來看,他們的恐懼似乎有點道理。
當時興起的組織性慈善採用私人基金會的形式,由巨賈支持,規模遠勝過去的個人慈善、社團。慈善組織編制宛若一間大公司,只不過其業務是研究怎麼解決社會問題,非提供實際服務(給特定窮人金錢)204–205。其作用相當於私人資本家的再分配機構205。藉著投注大量資金,富豪可透過基金會影響國家事務與公共決策205

大規模慈善堵不住悠悠之口205, 207。當富人建立慈善組織,批評家總會想起他們的錢是怎麼來的。人們對 Rockefeller 如何獨占石油、厭惡工會仍記憶猶新。深知富人大賺不義之財,才能拿出那麼多錢做慈善。更有批判慈善不但漂白了以殘酷手段得到的錢,洗錢之餘還加大了富人社會影響力,令少數人得以藉此掌控權力206。所謂慈善只是遮羞布的批評不絕於耳,以強盜大亨蔑稱其粗鄙的金權政治205–206,與竊盜統治有異曲同工之妙。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有錢所以善良,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無後顧之憂,當然恬適。每天為下一餐煩惱,掙扎求生怎得達觀The Inner Level 第二章 貧富差距、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

時至今日,我們很難想像當初如何能對慈善家如此狠辣。對現代人來說,人家願意給錢,你知恩圖報都來不及了,做慈善就是高大上、令人感激涕零的事,怎能反過來咬人一口207?要不你還怪罪他們太有奉獻心嗎?很少人探討他們的巨額財富怎麼來的。我想這或許與二戰後百廢待舉,人們曾經從深淵爬上來,大家還留著「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出頭天」的機會平等印象有關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美國頂層收入。可惜,時代不同了。今天又漸漸有回到靠爸時代的跡象,是瓜是豆就看你怎麼投胎(參見投胎彩票

當前美國慈善事業的發端

Andrew Carnegie 寫了 The Gospel of Wealth,是塑造目前美國慈善文化極具影響力的一篇文章207

極端奪取:為了社會進步,人們應容忍不平等

Carnegie 的想法是,資本家逐利不該受到任何限制,這樣才能全力發揮每個人與社會的潛能。我想他指的應該是完全競爭,否則像資訊不對等、有些競爭者家大業大而有(制度與策略上的)優勢、低價傾銷搶市占率並讓對手活不下去、獨占之類的手段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向聚集經濟課稅可提高效率,也在他允許範圍內了;這些與其理想相悖。
可惜我們無法達到完全競爭的理想。就算是完全競爭,Carnegie 恐怕也沒想過,假如沒有政府投入基礎設施、教育制度、基礎科學研究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 24 成長——經濟成長理論、醫療保健、社會保障制度等公共財,企業的發展前途恐受阻礙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 21 政府的專制——海耶克的警告。國家行政不能一切都私人化,否則總會出現公地悲劇外部性、企業利益高過公眾利益、壓低成本不顧品質的禍患,尤其是那些攸關生活必需品的事項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社會體制改革
競爭的重要性與道德正義程度假如高過規則,取競爭而捨公益、首先考慮獲利共贏而非杜絕弊害,主持公義的法院將無法順暢運作(弱肉強食、退化到讓民眾只能自己保護自己的時代,這畢竟不是正義。),富人與大眾間亦勢必出現矛盾。假若後述富人「激進的施捨」極端施捨:不平等問題可由激進的捐獻解決不列入法條,理所當然有人會努力護住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而且他們也有這能力:低調隱瞞、想辦法打入政府以影響法規、改變社會風氣以利於己揚湯止沸有利贏家,長期則是共輸,事實上當下就有這種味道了。而當貧富懸殊,富人窮人難以理解對方處境,無論民主或獨裁,體制皆容易傾圮。因此資本家要無後顧之憂地發展,必然需要適當的監管與限制。

Carnegie 聲稱不平等是社會進步不得已的代價208。商業界非常殘酷,限制雇主不能壓低薪資,就會造成眾多企業倒閉208–209
我倒想,「不得已」、必要之惡這種理由應該用在人不得不吃飯,頂多再加上性慾上,而不該是商業業務。威脅會經營不下去的說辭,在政府與資方磋商最低工資常常出現。雖然東家不太顧伙計死活,對自己的生計卻斤斤計較。想到他們說窮人是自己不努力,自己卻不太想努力、一直對政府「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兩相對照也滿諷刺的。既然無能的勞工缺乏競爭力、該被資遣,那無能的老闆、沒競爭力的企業不也理當倒閉,換批有能的領導者來?另外,雇主哀號生活難過,不過勞工的生活可更淒慘。恐怕沒幾個員工生活水平比得上老闆吧,不然老闆自己都跳下來當勞工了。大家共體時艱、同舟共濟也就算了,老闆何德何能自命不凡、過好日子卻說要倒閉了?這才是大家不服的。

Carnegie 說組織、管理公司是罕見才能,企業家值得人們容許他們恣意賺錢,並為社會帶來巨大進步209
不過文明、科技的進步,主要靠的恐怕不是肆無忌憚的資本家。社會真正要進步,打破中等收入陷阱,靠的是科技研發。與才能說相反,我想若人人富足閒適,有餘裕一展長才的人口眾多,社會方能進步What Technology Wants 人口加乘效果與紅利The Inevitable 即時利用資訊可促進文明發展之原理。假如資本家營造出的社畜生活那麼有價值,美好而有效、勞工大幅犧牲的好處勝過不那麼快速進步的生活,就不致有人倡議共產主義了。

極端施捨:不平等問題可由激進的捐獻解決

貧富懸殊終究是個隱患。Carnegie 認為不平等可藉由極度施捨來解決。就自利層面,巨賈把錢留給子孫是害了他,讓孩子在缺乏挑戰磨練的溫柔鄉中腐敗。再則財富屬於社會,富人只是幫同胞代管金錢,僅有權利過適度而非豪奢生活。財富遲早該交出去,Carnegie 甚至以為(累進稅與)懲罰性遺產稅有助於慈善、金錢流通:有錢人知道大部分財產死後將充公,生前會更願意主動以想要的方式運用。死後施捨是讓錢爛在自己手中、辜負社會期待又缺乏效率,不如在有錢時就物盡其用,解涸轍枯魚燃眉之急210
批評家不以為然。對 Carnegie 來說,不平等是個暫時性的中間態,絕望很快會因進步而緩解211。遺憾的是現實中大多數人未能等到應許之刻,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經濟成長的果實大多被壟斷了,沒來得及落到一般人身上。就算富豪捐出所有資產,但一邊施捨,一邊又壓榨員工、使人痛苦(其中可能包含所幫助的對象),這種做法自相矛盾211, 222, 326–327。更甭提沒多少人情願吐出到口的肥肉。

Carnegie 主張先把錢給大有為的實業家,再重新規劃,用於建造圖書館、博物館與公共設施上,會比發薪水給工人、浪費在庸碌之人手中更符合公眾利益211–212。平凡人只會將錢花在滿足生理需求與享樂,如口腹之欲上。
雖然 Carnegie 站在功利主義的角度,稱由富豪來分配金錢更有利;然而要說這些人品低下的傢伙嗜慾,請先關掉遊戲商、娛樂商、奢侈品商這些誘惑人墮落的傢伙。相對的,假如要承認勞逸結合是好事……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那就別指責一般人的娛樂活動。再說有哪個富人敢大言不慚,說自己與沾光的家人一點娛樂活動皆無,沒有豪宅名車、任一件窮人買不起的奢侈品,沒吃過好料的?毋寧說這些商家主要的客戶正是有錢人,底層階級還無法到上檔次的地方消費。
人們把自己應賺的錢(其中小部分)花在想要的地方,終歸是基本人權,假若連這點都要考量是否有益於社會整體,那不是違背了自由主義的精神嗎?有人敢說富人就比較不奢侈嗎?(現實很明顯不是這樣。)富人不因此而有剝奪他人正當權利的權力。

Carnegie 相信由富人們自己來掌控金錢的使用方式,錢會花在更有利於社會之處。可由富人來決定公共政策該做什麼,其他人對於怎麼做最好無法置喙,那和計劃經濟半斤八兩Why Nations Fail 專制政體的經濟成長方法。這相當於變相讓富人執行政府權能205, 222,讓有錢人化身 Leviathan。這些事關公眾利益的計畫幾乎只和同樣是菁英階層請益、採用商業世界的語言思考,無視所有受影響者的意見,不能保證一定把錢花在對社會有益之處。非但如此,就算做得不理想,也沒有透明度與可責性,不用對受行動與計劃執行結果影響的人負責289, 298執行自以為是的計畫來幫助社會,如何戕害民主。慈善家只會說這是我自己的事——講得好像我投資失利,不干你的事——更不要你說三道四;即便實際上有千萬人無從選擇的受其左右。我幫助你和你沒有半毛錢關係,只要你感恩不要你管,這不是一種傲慢嗎?假如再加上幫助你的錢來自於壓榨你,或剝削其他人而得來的,那就更令人不齒了。贏家厭惡被政府管制,卻搖身一變、就像政府一樣管其他人,說是為大家好。假如企業家真的這麼有才能又充滿愛心,何不乾脆進政府主導公共事務,更有效的幫助社會?與嘴上的大道理相反,這些人作著資本家大夢、掩耳盜鈴,持續靠著體制賺那令中低層階級痛苦的骯髒錢327
由富人制定的公共政策,當然不會侵害富人。而民眾卻受富人正努力改善社會的假象所愚弄揚湯止沸有利贏家,長期則是共輸。民主國家常批評專制國家的民主不是真民主,民眾被蒙蔽或媒體被操弄、國會只是獨裁者的橡皮圖章。可是一個體制出問題,民眾卻一無所知,批評者與改革者想釜底抽薪,則一直受權貴扯後腿;贏家甚至認為(有利於既得利益者的)市場程序高過民意(具道德正當性執行自以為是的計畫來幫助社會,如何戕害民主)、(由容易受操弄的選民們投票選出的308)民主妨礙了市場自由。如此的資本主義社會,不也同樣具有反民主性質嗎282, 309
更糟的是,現實中剝奪勞工應得財富的力道,通常做過了頭,造成窮人連最基本的生活品質都維持不了。先剝奪完,生活難過了再回饋一部分,恐怕算不上道德。富人很難稱這麼做造福了社會大眾。
放任富人掠奪,不只令一般人不再挑戰富人的權威(威權長期說來不是好事)、不曉得可探索更好的體制213、社會制度朝向有利於富人的方向傾斜,更造成社會越發紊亂。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還不成比例擴大資本家影響力、權力的各種慈善計畫,社會更需要治本之道。

從富人立場改變富人的嘗試

從 Carnegie 的言論可看出現代慈善的基本精神:殘酷剝削勞工權益、cost externalizing,甚至侵害公眾健康等罪惡,可藉由施捨而獲得寬恕212。強勢者可藉此騙人騙己:捐點(九牛一毛的)錢幫助人,不但免除他人非議,並避免社會需要更正義與平等的制度、更平均分配權力的聲音213;還能安撫自己,感覺我是好人,也讓自己不必頭痛是否該改革體制的問題225–226
當前許多捐款者為金融界人士,日常工作正是造成就業不安定的罪魁禍首之一。但他們以慷慨捐獻,交換了免受指責的贖罪券。於是再沒人振聾發聵,大聲疾呼企業家假如改變投資、經營公司、遊說與政治獻金的方式,便能讓更多人生活不那麼岌岌不保213–214。只是當情勢糟糕到一個程度,不滿總是會爆發,總有人開始調查並意識到癥結在哪。

Darren Walker 出身社會底層,成長過程曾接受慈善組織幫助,終於躋身上流階級,擔任 Ford Foundation 總裁;可說是私人慈善事業樣板人物214–218。Walker 的表兄弟們持續著世襲貧困的命運,境遇不佳;兩相對照下讓他不禁反思,自己不過比較幸運218–219,此刻方能手握特權253
Walker 有感於富人們所做所為系統性的加劇不平等,讓現代美國像自己這樣力爭上游的劣勢者,最後真能出人頭地、爬到上層的人越來越難出現214。富人喜歡談機會,但現在的美國已經不像半世紀前那麼機會平等了。過去能成功的路而今不是消失,就是變窄243, 253。可嘆這種話不能直白的對富人當面說,責難與對抗只會激發牴觸情緒,適得其反220
打入富人圈的 Walker 努力累積個人合群信用度,希望藉此撬動一些圈內人聽進自己的話219Political Animals 證據、真相不重要,信任才是我們支持的基礎,期待有朝一日能說服其中一些人220

要討論此議題,必須小心翼翼、不可傷害富人的尊嚴與價值觀,才不會造成決裂223。規諫者必須設身處地當作自己是對方、採用不帶批判性的語氣,來思考對方也能接受又有效果、可行的策略235,就好比我們在面對單親媽媽一般謹慎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政府如何照顧脆弱家庭;你不會對歹徒、恐怖分子推心置腹,但你卻要為剝削窮人的富人付出同理心、彷彿對待易碎品,或者說在獅子面前躡腳走路。只因人家有權有勢,你非但沒嚇阻他的條件,人家倒可能有威脅你的力量(這可謂另類利用權勢)潜规则Why We Act 人們為何不敢舉發不良行為
有錢人覺得自己正做善事、奉公守法繳納稅款(只不過很聰明的會節稅避稅),完全沒有錯236。許多富豪統治階級反對聚焦於不平等上,寧可討論如何解決貧窮與增進機會。他們喜歡探究如何做善事、有效的施捨錢給窮人有成效的利他主義 ,極反感有人非難他們賺錢的方式、說他們的所作所為正是問題的根源之一,要他們少做點惡事、多回饋少賺一點201。想潛移默化富人,只能在其原有認知上循循善誘243,補足其價值觀Not Born Yesterday 人輕易接受可完善原有信念的證據,提示這樣下去可能威脅民主、造成動亂,反而達不到富人想要的願景252–253
2015年10月 Walker 寫了封2000字的信,從富人的立場出發Not Born Yesterday 人輕易接受可完善原有信念的證據,提醒富人思考我們尋求改善的不平等,其背後由哪些力量推動220–221。不僅該解決問題,也該思考是什麼造成了問題。此信最後編纂成書,From Generosity to Justice: A New Gospel on Wealth (2019)。

Walker 舉出 Martin Luther King。King 稱許慈善,卻沒忽略經濟的不正義方使慈善成為必要221。有些人過分掠奪,才造成另一些人怎麼努力也賺不到過活的錢。過分的是,這種優勢往往建立於不公平的起跑線上:富人遊說政府、改變法規讓賺錢更容易,尋租者躺著晒太陽也能賺錢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第七章 地理分裂:勃興的大都會,破產的地方城市,龍生龍鳳生鳳、投錯胎才只打洞。因有歧視,我們才追求平等。因有貧困,我們才冀求施捨。現代科技進步,有辦法使人人衣食無缺,也有能力記錄並清楚分析所有人與企業詳細的金流走向,照理來說社會正常運作下——必須排除像疫情這類使產業無法順暢運行的情況——已無需救濟。眼前慈善事業如火如荼,之所以仍有必要長久存在,主要基於體制的系統性缺陷導致不平等。當世界更公平、人人滿足於生活、相忘於江湖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慷慨、慈善、濟貧、開明利己、號召人做公益活動了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美國頂層收入。理想的社會不需要慈善,甚至無須劇變發生時的布施,大概只有在天災時由再社會保險與預防性儲備支應。
Walker 覺得富人應捫心自問,自己於體制中是否有特權,使自己具有優勢222。不僅權貴,連慈善機構本身都擁有巨大權力222執行自以為是的計畫來幫助社會,如何戕害民主。優勢地位與無憂無慮的生活,讓自己離所幫助的人越發遙遠,無法體會底層人生活、深入問題核心222–223思想領袖的兩難
特權在人欲作用下將導致腐敗。縱使每次提到 Sackler 家族,人們總聯想到慷慨的慈善家;但其藥廠 Purdue Pharma 販售的 OxyContin 致患者物質依賴、上萬人死亡,藥商卻大力推銷醫生開處方,並阻礙法令限制銷售226–234。明面上廣為宣傳百萬元的慷慨高義,暗地裡卻充斥百億元的不正當勾當235。慷慨無法取代正義,鱷魚的眼淚型的慷慨顯然不是我們希望的形式。

雖然批評家也能提出相同的道理,但 Walker 由於其身分地位,富人更願意傾聽其話語,格外具重要性223。何況一個已經身在名流社會的人,特別不容易產生「自己努力掙得的地位與權勢錯了」的想法。許多(運氣好)抓住機會攀到高位的人思考已同化,還帶著飲水思源的感激之情239–240,真摯的覺得這一套很合理。舉例而言,靠這套制度爬上來的 Kat Cole 覺得既然有市場需求,例如含糖飲料、穿著光鮮暴露的女服務生,便不可避免會有邪惡的產業;放任其肆虐,不如讓他們掌控在好人手上,誠實標注產品含有高糖分與脂肪、不該常吃,以及為女性提供好的升遷機會與薪資職位241。想改造體制除了將受到企業家、遊說者與抬轎的阻攔,這些附庸者也會抗拒242

先不說 Walker 接受大公司的有薪職(最好的戰術是讓批評者加入你、讓他與你目標一致)256,拿人手短很難公正獨立;Walker 是否能打動企業家,頗令人質疑254, 256
首先,有錢人總想少繳點稅、行使從後門進 Harvard 的權力遺緒優惠。接濟貧苦人家之餘,也希望保有嘗嘗最新鮮奢侈品的權力,來一趟 11分鐘即超出普通人一生碳排放量的太空之旅。就算他們同意放棄特權,這與改變賺錢方法是兩回事225。企業資產重整常用的手法是裁員,擠出的價值會反映在投資報酬率上。近20年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分配到一般勞工身上225,大多是有錢人收去了。由奢入儉難,讓人多點回饋、大幅縮減獲利,足令富人跳腳。畢竟這些金融家、企業家雖然嚷嚷缺乏競爭力的勞工合該被淘汰,夕陽產業員工就應轉型,卻不包括缺乏競爭力的自己。
光「改變賺錢方式」這點都很難做到,更甭提完善體制堵住漏洞、消除經濟租,這是把人吃飯的傢伙給抄了。要人從頭換個營生方式,非拚個你死我活不可。

既然有人幫自己找好了藉口,今日絕大部分資本家接受 Carnegie 前半段理由,歡欣獲得全力掠奪的許可證;卻沒多少人願接受高額遺產稅,或捐出絕大部分財富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第十章 我們這代的責任The Great Divide 與九九%作對的稅制。無奈慈善家不懂得反躬自省。富豪顯然只是選擇性擷取其中有利於己者。
打破不平等必須改革體制,這可能動到富人賴以為生的營利機制,讓他們不能再那麼舒服的賺錢、高高在上享受優雅生活、讓家族子弟享受遺緒優惠224。安逸闊綽慣了,幾個人自願捨棄好生活?固然部分富人體認到制度有問題、懷抱愧疚,又有多少願意連雙親孩子的幸福也一起「剝奪」246–247?同流合汙才是人性,太有道德勇氣、堅持守身如玉反而會被認作自以為是、離經叛道、打壞行情248。饒是察覺到自身利用不公正的體制得利、自認不像其他富人那般無知,這種覺醒者也不願意當出頭鳥,被其他同行打為全民公敵250。所以說,別讓人陷入沒有外力壓迫下、必須自己主動放棄舒適生活的處境。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不如完善體制,一開始就公正分配。
2021/12/25

第七章 現代世界的運作

2001年 Bill Clinton 卸下總統職位時醜聞纏身,國內沒人想請他演講259。外國倒是很捧他場。於是2005年1月 Davos forum 上,Clinton 宣布建立 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260。在每年聯合國大會舉辦同時,邀請與會者參加。類似 Davos forum 的縮小版,並要求參與者承諾對解決世界問題達成具體目標,意見領袖 Clinton 現場大力背書262。此聚會以私人與市場手段,取代公共討論或政府來解決問題。參與者多是市場贏家;弱勢人群、受助者不在出席之列,毫無決策權或發言權261, 274, 289
許多創業家發現他們能靠著在會場上露面,來賺取知名度與榮耀,獲得進入上流圈子的通行證;參與者踴躍263。然而這些計畫的動機、經費來源與成效受人質疑,有的人可能想藉此博得影響力264, 268
此後許多以私人形式解決社會問題的會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265–266。這些排外的秘密聚會同樣有排除受助者268, 296,以及利益導向之流弊:趨利避害卻短視近利、只考量少數人的利益與目的。
Clinton 靠著一場演講數十萬美元、一個人上萬美元的小團體午餐會大賺其財306。但他與 Walker 一樣從富人立場改變富人的嘗試,不覺得和超級富豪的關係緊密,會影響自己的想法或者思考方式。尤其他現在不當總統了,感覺自己更不受紛紛擾擾的牽制306–307。Clinton 對贏家未能投資更多在輸家感到遺憾,卻也不願說出菁英的罪過、呼籲重分配權力或改變體制309–310。這果真和他的經濟來源無關?最起碼作者 Giridharadas 自身同樣受益於扭曲的制度(即使他只是個記者而非企業家),就承認很難擺脫這種困窘337–338

群眾為何厭惡菁英與全球化

近些年歐美各地極端主義(如極右派民粹運動)與民族主義興起300。市場人士雖然察覺到社會大眾對自己這些菁英懷著怒氣,並熱衷於解決問題,卻搞不懂大家緣何怨恨自己269、理想何以被拒絕300。他們覺得民眾被憤怒情緒沖昏頭,不曉得自己在幹什麼308。只要人們一清醒,(和自己一樣)理解世界一家、自由貿易、開放國界、科技進步、大數據效率等帶來的好處,這些誤解就能冰釋270, 300–301, 312。遺憾的是他們沒注意到,自全球化、經濟成長中攫取最多利益的是自己;一般人只能莫可奈何的看著人家吃肉我喝湯,並未享受到多少贏家所謂的好處。全球化的結果,反而加劇國內貧富差距,普通人當然不高興了。
全球主義者靠著經濟全球化賺到大量財富,會擁護全球化完全不令人奇怪。但把大筆財富拿去做全球性慈善,相當於壓榨某個國家勞工,把該是勞工的錢拿去捐助這些工作者聽都沒聽過、也沒見過的人。他人擅自使用自己的錢也令人不悅
價值觀沒有標準答案,更接近一種偏好選擇。文化全球化強行將歐美價值觀置於各地自有文化上,甚至藐視當地人信仰、將之貶為落後的思想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第9堂課 移民:文化可能就是有高下之別,造成各地民眾心理壓力,可能是近來歐美以外極端主義與民粹主義的發端之一272The Righteous MindPrius or Pickup?。但論及經濟層面,我還是覺得問題並非出在經濟全球化270–271,而是利益分配不均。民眾生活變糟,感覺沒有好轉跡象。當權者看似不在乎自己的處境273;政府不體卹自己,卻以促進經濟為由,為外國企業與資本家、有錢人大開方便之門279。全球化菁英致力的改變說的好聽,幫的卻不是水深火熱的自己,而是千萬里之外的窮國人;平常人根本對這些改造世界的計畫毫無置喙餘地,只能眼睜睜看著該屬於自己的被送到其他人手中286。既然政治人物與市場贏家一丘之貉走在一起307,疏遠一般人,又恣意決定大家的生活,這些人毫無意外的失去了普通人信任285, 286

有錢人高調做慈善,但勞工自己的工時不穩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弊病工作貧窮還擔心被裁員,人生只是老闆的俎上肉274。再加上過去30年全球化,小孩的玩具是在不會拼音的中國製造,而每天閱讀的社群網站內容則是由搞不懂的高科技公司演算法決定,一切充斥著無法控制的疏離感286。命運掌握在不顧自己死活的人手上,充滿無力感的群眾不滿情緒無從發洩,沒心情關懷他人,只想找到罪魁禍首,對任何看似對自己不公的事都火冒三丈,朝血酬定律發動進行。

現在的資本市場中,金融家銀行家大玩財務槓桿之類金錢遊戲,卻自稱創新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第16堂課 正義: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金融家賺取一本萬利的近無本生意,生雞卵無,放雞屎有造成社會動盪,本就令小老百姓嗤之以鼻The Great Divide 我們誰也不信。這是國內金融監管法規不周延而致。
所謂企業不知道要照顧地方,大吸某地的血,卻把賺到的錢花在全球公益上271,其癥結為國內法未規範該如何適度的分配利益285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如何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差距
以上種種,由企業主導正義,無法真正落實正義;這可說是 Carnegie 的理想極端施捨:不平等問題可由激進的捐獻解決華而不實之例證。

執行自以為是的計畫來幫助社會,如何戕害民主

政治應該是讓團體中所有人發聲,折衷妥協找出(常常是激辯下勉強能夠容忍的)最大公因數,而非部分人說了算(另見 The Knowledge Illusion 第九章 想想政治Why Nations Fail 君主專制如何和平轉移成民主法治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以公正程序進行對話,何況這些人是高高在上、衣食無慮的贏家280–281。政治與所屬社群脫不了關係,而地球尚未融合成單一群體、產生世界政府,因此每個人的司法管轄權尚歸屬各國家。再說人與企業的根都在土地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土地歸屬感是建構具共有認同之國家的最佳解方,在此情況下全球主義者的「全球公民」說法不切實際。追求全球主義不但逃避個人所屬國家與在地社群的責任(好比說回饋社會),其執意推行的理想還可能落得沒人滿意的下場284

商界人士往往只和同樣是菁英交流。想請益當然是找成功者,誰會問輸家?然則商界贏家常有相同一套思考邏輯,如此恐產生迴聲室效應287
這些贏家認為市場價值是國家要進步的真理,是現代社會的標準答案(唯一可行的模式)309,畢竟國富論之類著作已揭示其間奧祕,而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的潰敗,也從實踐面證實了市場的強大。自由市場理念認為應該保護投資人權益、放任商賈自由僱傭與解聘勞工、全球化與各國各產業相互依賴。贏家認為這些政策(和民主自由一樣)有道德上的正當性,大家必須遵守276–277, 279;妄自尊大的認定反對全球化的,都是歧視外國人、自私自利、缺乏互助互利與團結精神的保護主義者287, 287–288
但即便自由市場機制,贏家也只是選擇性接受有利自身的。完全競爭也提倡要提升透明度(防止資訊不對等)、地位對等與知識共享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向聚集經濟課稅可提高效率。談到金流透明化、金融監管331、去專利、將民主帶進企業以提高員工積極性The Inner Level 縮減貧富差距的方法、要負責任地回饋地方與員工、提升勞工福利以培植人力(別 McDonaldization),這些贏家又不說話了。
既然這些商人身價非凡,靠著巨大財富、資本家地位與做慈善,大權在握可左右他人人生,只有人家聽他、沒有他聽人家的,普通人對他們沒威脅;不用說他們根本沒理由傾聽圈外人的意見、深入考量所有受影響者的處境,矯正自己的錯誤認知潜规则Why We Act 人們為何不敢舉發不良行為。當你奉承富人,人家心情好就大灑錢給你的時候,你會對他惡言相向嗎?所以大家對有錢人都笑顏以待。這可不像面對淪落街頭向你伸手討錢的乞丐,乞丐可給不了你東西、又無法威脅你。大家都善待贏家、給人顏面,就讓他們多了威脅他人的權勢。這與漠視獨裁者做惡、甚至巴結獨裁者使之越發肆無忌憚的原理相同On Tyranny 第四課 為世界的面貌負責。一般人、員工沒有令贏家正視的本錢,當然不能期待贏家會自發性覺悟讓利(保障員工、負起企業社會責任),更不可能自願修正制度。既然沒威脅,剩下的就只有厚黑學而已,臉皮厚心黑。

商業界人士濟貧救急的方法往往是靠著自己團體內互通有無,接納同屬菁英階級的意見。慈善研討會從挑選成員與主持人、擬定話題,都經過精挑細選294;不會邀請制度變革者、體制批判者如 Dani Rodrik283,會場上一片祥和,就算有爭議也被快速無視294, 296。這避免了尷尬場面出現,畢竟大家都非富即貴,沒人喜歡被打臉284–285。在場的人都循著商業思考模式與策略,討論議題不涉及與會者真正在乎的利益糾葛,大家都只是來獲取樂善好施榮耀的頭銜,絲毫不覺這桂冠是自我陶醉國王的新衣332。慈善和贏家間的利益衝突不同。換作是商業競爭,若各方勢均力敵誰都奈何不了誰,沒哪方家大業大、可以各種手段壓制另一方、搞到血流成河(紅海市場),就算沒劍拔弩張的會議,也會打官司。
這些慈善計劃的討論會從市場價值層面切入,無法增進企業獲利的容易被忽視,有商機的策略才能勝出294–295第二章 雙贏。光道德上的理由不夠,想打動人必須說這不但正確,而且有錢可賺295, 308。或者最起碼說服資本家,不這麼做對企業有害。先確認有市場價值、滿足企業需求,才能來談論道德與正義304–305。當探討性別平等女性主義,比起修改法律、根植教育、採行公權力措施,鼓勵女性創業的提議更受歡迎,搞得好像要人同意不能賺錢的女權方案是強人所難一般292–293。會議中也不會聽到美容業助長女性商品化的疑慮293;沒準兒演講者或贊助者之一就是化妝品商,真正兩性平權時將獲利大減——假如沒人在意你的長相,你甚至連照鏡子都不用,何必化妝?——這種議題太難堪了。同樣的,遏制兒童肥胖也不是探究該如何立法,以規定企業別生產加工食品與高糖高鹽飲食;只能請求良心老闆自發性降低產品熱量,並且沾沾自喜於無需政府介入304–305
富人慈善拯救世界的做法並未考慮到所有受影響的人287,也不管幫助的目標怎麼想;這些局外人對計畫無發言權289。更沒完善考慮過這些行動是否周全、有沒有人因此受害。他們聲稱自己純粹在助人,無干需要眾人協商的政治;但這當然是政治,而這些影響千萬人的行動並無一般政治決策該有的透明度與可責性問責制288–289, 298極端施捨:不平等問題可由激進的捐獻解決

此外當富人以私人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可能排擠公共部門的功能,削弱政府的統治正當性290Philanthropy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傳統的私人慈善關注並挹資在政府尚未提供的公共需求、少數弱勢團體權益,查漏補缺填上了政府未盡之處,以至這創新的公益項目被納入政府常規業務,最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但是當企業家通過慈善事業,提供政府既有方案的替代品;他們大幅的宣傳往往喧賓奪主,讓這些項目變作應該由富人、並且僅富人具能力提供,政府則成了配角。公眾輿論改變,人們篤信慈善家做這些項目順理成章,就應該是由慈善家來做;儘管慈善家的付出事實上只占了總量的一小部分,絕大多數依舊由政府提供。花大錢可以制定標準。把資金花在對民主的研究,慈善基金會甚至能成為政府職能的監督者、引導公眾的政治意識。基金會手握莫大權力。不少人變得和企業家相同,採用狹隘的市場觀點來考量公共領域議題,包括公益項目290, 297;許多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卻要求 KPI。大眾對公共部門的信任度下降,而商業領袖贏得了普遍性的尊敬(想想 Bill Gates 與郭台銘的國內名聲曾多受歡迎),成了新時代的貴族、公益或公共服務的正規提供者,又有資格投入更多項目;即令他們的計劃無須經過政府公共政策該有的公眾辯論程序,不受問責291。此消彼長下,政府地位低落,越發無力、不受信任,形成惡性循環。有錢人抬頭,權力蓋過了代表全民的政府325;民眾不如權貴有話語權與影響力,意見也不受重視。
久而久之菁英們講什麼才重要,捐助者有興趣的才有價值。當私人捐獻科學研究,聲譽卓著到好似成為常態後(實際上納稅人的錢依然是科學研究經費的大宗),私人資金成為政府資助的代替品。有錢人只投給自己想要的,可不會和科學界討論、深入理解後才決定撥錢的方向。巨賈不在意的沒人在乎,這破壞了科學探索的平衡,還排擠真正有助社會的項目。科學發展偏食,朝少數人有興趣、投錢的方向傾斜;通常是針對特定問題、可快速看出成效的。那些短期間看不到成果的只得被冷落。研發成了商業賺錢的附庸(令我想到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另外私人贊助者的規範常與傳統的科學界常規不協調,這降低了研究的嚴謹度、流通性。有的企業主甚至讓科學服務於商業,譬如說贊助有利於自家產品、自身事業的研究企業金融化的弊病

不只如此。貧富懸殊促進政治極化,而政治極化又阻礙監管,贏家得以持續坐大。
所以說私人取代公共方式來解決問題,不但缺乏討論協商而反政治285,且反民主極端施捨:不平等問題可由激進的捐獻解決。世界的樣子不該主要由有錢人決定309
2022/1/3
真正的和平之治,必須先檢核制度是否容許馬太效應的存在,會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假若如此,那時代遲早又會動亂起來。
2022/1/11

後記 「其他人不是你的小孩」

Andrew Kassoy 希望革新企業經營模式,讓企業擺脫惡名。一家不純粹為股東賺錢的企業可能被控告316,因此他與同伴創建了 B Lab,允許以另一種負責任的企業模式,讓做善事更容易,不必擔心股東訴訟等法律問題317, 319。B Lab 會認證重視社會使命的企業為 B Corporation,讓人們知道這是家好公司,藉響亮名聲促使其他企業主追隨318。他們在體制內的嘗試頗受稱許322
然而 Kassoy 發現光這樣不夠320。即使願負責任,在這具缺陷的市場體制下,有不少商業界慣例會傷害勞工或其他人。這麼做完全合乎法令,不曾當過自家手下的老闆如何知道員工受著怎樣的苦難?難保自己不會一不小心誤入陷阱322,無法從根本杜絕犯錯323。更糟的是,既然可以合法賺大錢,何必在乎透明度問責制永續性、員工福利、回饋社會?有些企業就是把社會成本加諸他人身上,卻不受制裁,活得很滋潤319。光願意負責任,不見得能賺錢322,也就是說不能僅以市場手段第二章 雙贏吸引企業家。B Lab 理念宣揚十多年,2020/4 全球只有 3300家企業參與。誘因不足,除非改變環境,讓企業主不想作惡。可嘆贏家雖熱中參與慈善,卻沒人想談改革慣例與制度,好似大家只是由付出點錢獲得慰藉,證明「我沒那麼壞」罷了322–323
想扭轉這一切得動到體制,而 Kassoy 自認不擅長政治遊說,認為這種操弄技巧需要些才能320。身為商業界人士,Kassoy 覺得制度改革非常困難,無從下手,所以至今他只能相信自己不直接衝撞體制,促進良心企業的嘗試有效318, 323。不過認真探討起來,他並非不能做320,只是要他犧牲、與昔日並肩的戰友反目、以至放棄舒適生活,將是令人極為為難的事313, 322–323, 327從富人立場改變富人的嘗試

參與寫作 Philanthropy in Democratic SocietiesChiara Cordelli 致力於讓公司更難做壞事。她說市場贏家就算大力捐錢做慈善,也好比被告兼任法官,自己管自己325。由富人來改革,搞得如同他們與這些弊端毫無瓜葛,反而是救世英雄一般。
這些菁英應該捫心自問,當自己如此有餘力捐錢,世上卻充滿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是否因為這些贏家做了什麼,促使現今這景況發生。若是,事後彌補不如改變行為326。別一邊讓顧問公司寫報告幫助女性釋放潛能,一邊阻礙政府的女性平權社會計畫,這些計劃已證明能達成在報告中夢想的平等地位327。相較於推動監獄教化計畫,不如資助勞動法律的制定,幫助人生活更穩定、讓一些人有穩定收入而免於牢獄之災。比起大筆一揮慷慨免除大學生學貸,並且贏得這些人感激,社會更需要技職教育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大學不必然優於技職教育、輔導就業,以及政府補助基礎科學研究、合理的學費結構。
市場贏家該把這些抗拒的事情視為道德的首選方案,而非大張旗鼓宣揚慈善計畫327–328

一個共同生活的社會中,每個成員都對社會的樣貌負有集體責任328。今天演變成我們不想要的樣子,每個人都有責任改善,尤其是那些靠著體制而獲得最多權勢與能力的人。一手促使狀況惡化,同時又嚷嚷自己很努力改善,非常虛偽。社會塑造了我們的理想與事業。此外,穩定並嚴格貫徹的政治制度也確保我們伸張權利與維繫安穩生活,不必弱肉強食、形同奴役329。鋼琴家之所以能發揮所長,是因為有著一個容許鋼琴家生存的社會What Technology Wants 第十四章 沒有結局的遊戲。同樣的,資本家之所以能一展長才,賺得滿盆金,也是因為所處社會的造化。私有財產制想要不被掣肘、不受威脅的發展,必須是在一個法治社會,遵守法律更勝於權貴私人的權威。如此法治社會的規範若不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而是獨厚某些人,則人性趨利避害,漸漸地人們都會擠向這些資格與地位。只要還存在不平等,就有人想攀向高位。假如不能讓所有人都永續維持在這個資格,那這樣的制度就不長久Why Nations Fail 君主專制如何和平轉移成民主法治Sapiens 好社會體制的綱領
事實上當前我們遇到的就是這樣的困境,制度對大企業家特別優惠,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大企業家。企業主想維持自己的優勢,應該搬家到專制政權國家。可在這樣的國家,除了鬥成掌權階級,他們的財產可不受保障。領導階層能有幾個?當上獨裁者反而更難高枕無憂,短則勾心鬥角玩弄權謀,長則終將對上血酬定律。總之不能成願。在人人平等的理念下Sapiens 意識形態的宗教,拿能力不足出來說事是無用的——畢竟成功的企業家不全靠能力,更大一部分是靠著機運與社會。在靠爸時代的今日,說能力如何如何更顯諷刺。——所以企業主也只能用盡手段遮遮掩掩。不消說,就算有錢人努力掩飾,總會有人想通其間道理而心生不滿310
從以上討論我們看得出來,民主自由與現有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不相容,不具永續性。只要我們將自由的權利擴展到所有人,那麼新自由主義自由放任主義毫無節制的發展下去,民主體制必定崩潰。欲長治久安,必須變革。

企業主分兩種,一種是擺明利用不公正的體制賺錢,認為這天經地義。另外是像 Kassoy 這種,努力在不違逆體制下做好事;雖協助中下層,卻拒絕想像金融家商業行為、苛刻的勞工制度等因素,與窮人過多有關聯。前者不用說;後者雖相對較好,可這些人陷入了良心奴隸主的兩難329。真正對奴隸平等以待的人,應想辦法改造制度,或最起碼抵制、拒絕加入奴隸制度,而非一面否定人身自由權、繼續養著奴隸,一面被動的說反正我不養奴隸,其他人也會畜養,不如我養了,並且善待他們。Cordelli 認為靠著不公義的體制獲利,卻依舊參與其中的人,就算心懷愧疚、在體制下盡力改善,也不該說毫無過失。當你欣然接受遺產稅、和其他企業家一樣避稅、藉著低標準與不安全的勞動法規壓榨員工,就是共犯326。既然知道不公義,就應該自清、停止錯誤行為、贖罪、償還不公義所得328,而非揚湯止沸虛應故事326–327。好比說有些人相信政府能解決公眾問題,但實務上仍採行私人手段,毫無覺悟這麼做自相矛盾321
有些贏家陳訴一切太過複雜龐大、太困難、不知如何改良體制330, 331,當前政經制度成了大家必須迴避、不能碰觸的禁忌329。連當政者都接受現狀、找起加害者一同統治國家329第一章 這個世界是如何改變的?。這些是贏家為了自利而採取的矛盾藉口,他們真正不願的是改革過後不能再坐擁大筆財富、享受人生330。在此,贏家同樣只是選擇性挑選有利於己的方向從富人立場改變富人的嘗試執行自以為是的計畫來幫助社會,如何戕害民主:當遇上限縮監管、減稅(降低所得稅與遺產稅)、自由貿易、免除企業債務的法令,贏家便很願意變身革新代理人,強力推動這些改造325, 330, 331;讓有錢人可長期保有優勢,恣意涉險賺錢、並在金融危機後把損失轉嫁給全民;銀行賭在高風險金融產品,出了事不研究制度缺失,卻說大到不能倒。實際上造成這 30年來經濟蓬勃發展,但成果未能普及全民的,根本就是人為打造的設計331。完善公司法不會比創建新企業模式困難。對跨國公司與職掌的富豪課稅,也比號召他們計畫改變世界的大會簡單331。這些圖利自己的精力若費在完善體制上,就能輕鬆造福更多人。

Cordelli 建議政治的事就該回歸政治討論。民主體制下,如何解決問題,不該是富人說了算。富人只能代表他自己,與平等互惠下同意由其代理的人,絕非全民。平等的協商,並尋求可接受的共識,才是我們該做的331, 332。有自知之明、看後其間利害關係的富人也該同聲附和,不論這是否不利於自己;俗話說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才是開明利己
2022/1/5

小感

本書找了許多富人言行不一的矛盾作為;嘴上說著要幫助社會大眾,實際做的反倒讓社會不平等、中低層民眾更痛苦。換句話說就是批評富人、找他們麻煩。不過許多富人並非明知故犯,而是大時代下順勢而為;不必抱持仇富心態,可需要改革是真的。
二戰後財富分配曾較平均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導論。但隨著時間演進,終有人漸漸累積財富,並且期望能調整制度,讓賺錢更容易。讓富人覺得綁手綁腳的大政府理念被推翻,或許是時代的必然The Great Divide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第一章 新的焦慮第一章 這個世界是如何改變的?第三章 戴著令人不安貝雷帽的反叛王。無論如何,隨者財富累積加速、貧富差距擴大,資訊流通且更加透明;對有錢人的聲討、體制再改革也是必然。就算富人加大慈善力度,障眼法終究有被看破的一天。沒有中國朝代交替、法國大革命式的砍掉重練,也有 Occupy Wall Street、富人稅與層出不窮的批判聲。書中提到主要的解決之道是回歸公共討論。而富人既然醒悟到自己的作為傷害人,就該停手;而非自私自利的蒙蔽大眾、裝無知、遊說政府迎合自己。
書中雖提到強化監管、提高勞工保障、外部成本內部化、回饋地方等其他書籍常見的修正方法;然而本書未明白指出體制出了哪些問題,更沒提出要怎麼改善體制缺失,殊為可惜。至於我自己,從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天方夜譚式的資本主義就認為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提高透明度,之後才有足夠資訊來討論怎麼改善。想提高誘因的話,或許能先規定金流完全資訊化以方便監管;對不明財產以及所有財產(不僅當期收入)課稅,除非能證明這些錢用在研發生產、造福社會。杜絕遊說、取消政治獻金,所有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的收入都只能依靠國民納稅,多的要算財產來源不明罪。去掉成本、與造福社會程度成比例的酬勞後(頂多不到十倍於平均收入),多餘的應歸於公眾分配利用。不願意的大可用腳投票,別賺社會的錢。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第四章 講道德的企業提到有錢人之所以太有錢,他們拿的是非分之財——經濟租的說法。我依然抱持著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社會體制改革值得一試的想法沒變。我們或許能以機器輔助公共決策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第3堂課 自由:大數據在盯著你,甚至有朝一日主要採用機器決策。我並懷疑股市是否有必要存在,只是要討論這點還太遠。

本書翻譯有少數語意不清處。例如他說得好像我們無法想像卸任總統賺取數千萬美元的機會,可能影響他在位時選擇解決問題的決定。306–307第七章 現代世界的運作這句話原文是 He said this as though it were impossible to imagine how the opportunity to earn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after a presidency might affect a president’s fight-picking decisions while in office.,本身就不太容易理解。我想或許翻譯成下面這樣會更好?「他說得好像不是總統的我們根本體會不到,總統在任時的政策有多麼受卸任後賺大錢的機會所左右。」(所以卸任後比較自由,不會那麼在意富豪數十萬美元的團體午餐或演講邀約。)
雖皆有翻譯瑕疵,但本書沒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那麼嚴重。

本預期很快能解決這本書,沒想到拉拉雜雜還是寫了一大堆。不過本書許多部分議題重複(或者說前後呼應),我統整得不算很精簡。從本書我倒是看清了一些慈善的本質,與有錢人是怎麼屹立不搖的手段。
2022/1/5